“以前的孩子也挨打挨骂,为什么没有心理问题?”看完那个想自杀的6岁女孩,终于明白了……(天天挨打的小孩会造成什么样的心理)

“以前的孩子也挨打挨骂,为什么没有心理问题?”看完那个想自杀的6岁女孩,终于明白了……(天天挨打的小孩会造成什么样的心理)

作者:小树妈妈

1 前段时间看了北京安定医院梁月竹医生的采访。其中有一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自己接诊的抑郁症患者中,最小只有6岁,已经有了自杀的念头。6岁,人生才刚刚开始,很多事还不懂,很多快乐还没来得及体验。这个孩子却觉得:“活着没意思,别给爸爸妈妈带来麻烦了。”除了震惊于抑郁症的低龄化,孩子那句“活着没意思”,也让我很受触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活着没意思”、“我真没用”,“不知道未来要干什么”,这类话出现在孩子们嘴里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以这类话为口头禅的孩子,身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孩子患上抑郁症,厌学、自残,甚至轻生。前段时间广为大家关注的胡鑫宇,生前多次对同学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压力大,活着没意思,是不是约着去跳楼”有的孩子很优秀,却缺少一些个性化的东西,不知道人生往哪儿走。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曾提到自己去上海面试学生的经历。他问这些学霸:“你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很少有人能回答上来。孩子们却说,压根儿没想过这个问题。还有些孩子,整个人都是蔫儿的,天天行尸走肉一般。我表姐就吐槽过儿子:“我家那个就是天生的佛爷,无欲无求的。问他啥都是好的,随便,都可以,出去玩都没啥激情。身体软踏踏,双眼空洞洞,每天除了玩手机,就是发呆。”抑郁,迷茫,躺平……这3类现象,表面看起来可能毫不相干。但本质上,它们共同的原因,就是因为孩子没有目标感和价值感。没有目标,就像是船失去了舵,掌握不了航向,只能在人生这片汪洋上漂泊不定。

2 为什么当代孩子普遍缺失目标感?我和朋友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想法不太统一。有人说:现在孩子缺乏“目标感”,患上空心病,是父母和教育的问题。也有人说:以前的孩子也得努力学习,还挨打挨骂,怎么就没事儿?其实,现实中造成孩子迷茫,没有目标感的原因很多很多。这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简单归因于某一个方面。

01孩子的需求变了借用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专家 林红博士的话来说:“如果一个人吃不上喝不上,关注点当然只会在温饱上,顾不上去关注自己的情绪。温饱解决之后,人们忧愁的境界就会更高。”物质丰富的条件下,孩子们自然会有更多精神层面的追求,去思考“我是谁”“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指望用功利性的目标激励现在的孩子,显然不可能了。因为这和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完全割裂的。哪怕孩子非常努力,成绩很好,但可能仅仅是“为父母而读书”。当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就会开始质疑:“我没有为自己活过,我好像只是实现父母意志的工具。”陷入精神内耗中。

02时代的不确定性之前讨论ChatGPT时,我们说过:很多职业可能会因此消失。像我女儿从小学美术,接触完AI作画,她很是失落,还问我:“以后画画是不是没用了。”其实,这也是孩子们难以建立起人生目标的原因之一。以前我们那个年代,哪怕苦一点,向上的路总是明确的。当下孩子面临的尴尬是,未来自己想走的路,走到一半就会消失。

03激烈的竞争压力最近看到一个帖子,是今年人大附小升初收到的一份简历。光是英语一门,这个孩子就已经考过CAE,托福895分,还有雅思7.5。我看到的时候就想,这真是牛娃啊,结果人大附老师说:“这是申请简历中很普通的一份。”曾几何时,我们的教育已经卷到这种地步了。以前我们上学,英语初中才开始学,可是放在今天,初中孩子有大学英语水平,也只能得到一句“普通”的评价。教育内卷的剧场效应,让孩子们越来越努力,但也越来越心累。孩子会发现,无论怎么努力,周围总有很多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存在。他们很容易因此而心灰意冷,更不要说长远的人生目标了。

04有目标却不知道怎么做其实,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没有人生目标。只是很多孩子光有想法,却苦于没有实现的途径和方法。12年前,有个叫周浩的男孩,以青海省第五名的成绩考上了北大。可没读两年,他就执意要从北大退学,转到北京一家普通技校,学机械技术。周浩做出这样的惊人之举,原因是机械才是他的热爱。而只有技校,能让周浩研究理论的同时,又能直接操作。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的举动,却没想到周浩以优秀的成绩留校任教,并多次斩获大奖。我一直在想,有多少孩子和周浩一样,明明有喜欢的事业,他们可能兜兜转转,碰得头皮血流,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相比之下,周浩还是幸运的,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但结果总是好的。更多的孩子,像困在玻璃瓶里的蜜蜂,明明向光而行,却一直碰壁。可能这正是现下教育的最大弊病之一:鼓励孩子要志向远大,却不告知孩子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重视孩子的知识积累,却没人教孩子如何把所学运用在实现目标上。

3 我们可以帮孩子做什么?别说孩子,我们这些大人,偶尔都会感觉到焦虑和迷茫。但我们的阅历和经验,还是给孩子提供一些帮助的。不说帮娃找到终身事业,最起码能预防孩子抑郁,产生心理疾病。

01重视过程,而非结果正如哲学家韩炳哲所说的:“现代社会是竞争性和效绩主导的,我们越需要成功的结果来“鼓励”自己,就会在各种目标上拼命冲刺,忽略了过程本身的意义。”培养孩子的目标感,重点其实不在“目标”,而在这个“感”字上。换句话说,就是重视过程,重视体验感受,而不是只以结果为导向。《北京青年报》采访过一个叫章寒的女生。她接受的教育资源相当优渥,3岁在日本上幼儿园,中小学是国际学校,大学就读于日本顶尖私立高校。但最后,章寒却在大三那年抑郁休学,至今没有工作。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除了学业压力,也是因为从小被母亲推着长大,她只能感受到窒息。她总是自我疑问:“为什么我要做不喜欢的事?为什么我的一生都在痛苦地做不想做的事?如果不快乐,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动力和目标,正是因为过度外力摧毁了他的正向体验。如果孩子由衷想做一件事,父母能充分的包容理解,而不是问“这有什么用?”,或嘲笑他太“理想主义”。那孩子就有了自主感,敢于跟着自己的心走,去尝试不同的事物。如果孩子遇到挫折,父母能帮孩子分析原因,优化方法,而不是呵斥指责。那孩子就会觉得失败没什么大不了,用平常心对待困难,不断反思改进。如果孩子获得了良好的体验,或是超越了自我,父母可以及时给他肯定和反馈。哪怕最后结果没那么好,孩子能从中感受到快乐,他会更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全身心投入到当下的体验中。

02顺应孩子的长板规划再说说目标,作为父母,我们如何去引导孩子树立目标?答案很简单,发掘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用他的长板去做教育规划。我特别认同一句话:“真正厉害的人,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卓越。”过分注重于短板,反而会让孩子忘记自己擅长和热爱的事,丧失自信。也不是说孩子的短板,就不值得重视。只不过,面对短板,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影响孩子发挥优势的部分。比如孩子是个体育的好苗子,但是自制力差,无法控制饮食,导致体重增长过快,他的运动天赋就发挥不出来。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在监督执行,提高孩子自制力方面多下功夫。人的才华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个孩子把自己擅长的事做到极致,并且有热爱、动力和能力,其实就已经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本文为 大黄蜂教育 原创文章,作者:奔跑的肥猫,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hf-edu.com/695/。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版权均归 深圳大黄蜂教育文化有限公司 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单位以任何形式分享、转载、盗用、镜像。

如果您的孩子或家人也有类似文中 《“以前的孩子也挨打挨骂,为什么没有心理问题?”看完那个想自杀的6岁女孩,终于明白了……(天天挨打的小孩会造成什么样的心理)》 问题困扰,可扫 网站右侧的二维码 或 点击手机底部的 课程报名 获得专业指导老师的帮助。


最新一期训练营报名中:https://sem.dhfjy.com/promotion/index?id=2&clickid=dhfedu,点击左边网址链接付款报名,仅需29.9元本站专属优惠),即可体验一周(上课形式:直播授课+不限次回放+导师辅导)。

支付成功后请发送订单号、付款成功截图并附上姓名、联系方式(手机号码或微信号)至 我们的专属邮箱 raoyu@dhfjy.com,邮件标题请注明付款成功日期时间(如:2023.06.01 15:23:15 我已购买体验课程,请尽快安排老师联系我),我们在确认后将会安排老师一对一提供上课指导及咨询服务。


Tips

1、本站内容精彩导读 ,点击快速定位问题:https://www.dhf-edu.com/daodu/

2、大黄蜂教育各大平台官方账号链接地址汇总:https://www.dhf-edu.com/huizong/

(0)
上一篇 2023年 3月 29日 上午10:02
下一篇 2023年 3月 30日 上午9: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