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网瘾、叛逆、抑郁、焦虑....... 什么样的父母更容易教养出“问题”孩子(孩子压力大厌学焦虑抑郁怎么办)

厌学、网瘾、叛逆、抑郁、焦虑....... 什么样的父母更容易教养出“问题”孩子(孩子压力大厌学焦虑抑郁怎么办)

关注我们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1

小威(化名)第一次来到咨询室,是名初二学生。瘦高个,戴着眼镜,模样斯文。

和小威一起的还有他的父母,爸爸比较拘谨,话不多。妈妈明显有话语权,一直在说。

当妈妈激动地描述着孩子种种叛逆行为时,坐在一旁的小威没有反驳,只是轻蔑地撇了妈妈一眼后就闭上了眼睛,原本坐直的身体越来越塌陷在沙发里,最后几乎和躺下没什么区别。

“孩子真的太难教了!”

“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怎么就变成这样呢?”

“我只是担心孩子成绩不好,考不上好学校,他根本不理解我的用心!”

“现在我说什么,他根本不听,我感觉自己变得毫无价值。”

“爸爸什么都不管,想管也管不好,只知道打骂!”

“我们听了不少课,也看了一些书,但遇到问题为什么还是处理不好!”

.......

这样的案例与困惑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咨询工作中,焦虑的父母越来越多,孩子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

在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的背后,并不全然是父母陪伴或教育的缺失,其中不乏有对教育热衷,肯花心思的父母;

也有认真好学,十分注重自身成长的父母;更有主动寻求帮助的父母。

家长们出于对孩子的“爱”拼命做了很多事情,投入了很多精力,但即便如此,父母的付出似乎并没有换来他们所期待的结果,反而教养出了更多有着“厌学网瘾叛逆抑郁焦虑,甚至有自残或自杀行为的“问题”孩子。

 

是孩子变得越来难教吗?还是父母真的不会教?

通过诸多咨询案例,我们发现这些孩子虽来自不同的家庭,但他们父母的教育心态与做法却十分相似。

换句话说,具备这些心态与做法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问题”孩子。

2

教育,用钱不用心

现代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

父母无论有钱没钱,对孩子从来不吝啬。

益智玩具、营养食品、旅游运动、阅读书籍、兴趣培训和课外辅导,从生活到学习,父母对孩子总是不遗余力,倾其所有。

中国父母很关注孩子的素质培养。孩子打小就被送到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上学后奔波在不同的辅导班。

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父母看来这花出去的钱就是爱,是对孩子无条件的付出,也是成就孩子未来最必要的投资。事实真是如此吗?

就拿兴趣班说事,我身边好些朋友都替孩子报了不少,其中不乏有学钢琴的,但有意思的是,能坚持下来的孩子并不多,甚至有些学了几个月就放弃了,几万元的钢琴成了家里的摆设。

是钢琴难学吗?当然!只要是技能学习,哪有不难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想弹奏出美妙乐曲,靠指导老师一周一节培训课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孩子投入更多的练习。

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连大人们都不敢轻易挑战的坚持,小孩子又如何能做到满意呢?

所以在这种坚持不懈,刻苦训练的背后与其说是孩子的坚持,不如说是父母陪伴与陪练的坚持。

记得我儿子四岁多开始学钢琴,直到他考完中音协十级和英皇八级,整整十年时间。

十年间,他热爱过,厌倦过,放弃过,纠结过。

因为理解孩子的心态变化,了解技能学习的过程,我们没有一味地把孩子交给老师,自己当着“甩手掌柜”。

在孩子学琴的最初几年,不知多少个夜晚,我们耐心陪伴在钢琴旁;不知道多少回,我们努力克制和调整着情绪;不知道多少次,我们尝试各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

可以说,教养孩子真不是父母花钱,交给老师就可以做好的。

很多父母热衷花钱培养孩子,更多时候是为了从原本需要自己该承担的教养责任中抽身和解脱出来,找个令自己心安之处用来安放对孩子的焦虑、要求和期待。

但这个地方究竟是不是孩子需要和喜欢的,父母并不在乎。他们在意的是别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们也不能落后;父母需要的只是无须投入自己更多的精力、时间或智慧,即可轻松收获孩子的成绩和成长。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在书店里,孩子低头看书,父母低头看手机;在游乐场,孩子独自玩耍,父母低头看手机;在兴趣或辅导班,教室里孩子一节接一节地上课,教室外坐着的是或聊天或低头看手机的父母。

更为洒脱的父母是干脆把孩子交给老人,自己该干嘛干嘛。

这类父母习惯了把教养责任与教育压力转嫁出去,为自己花钱买一个教育安心,买一个养育轻松。

讽刺的是,培养过程中,这类父母一旦发现自己需要全身心投入并付出同等坚持时,往往比孩子更容易找到借口放弃。

当然也有这样的父母,孩子学什么,自己也跟着学什么,特别是与学习有关的。并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孩子。

这种做法短期内的确会帮助孩子提升,但同时也剥夺了孩子的自主和独立性,甚至责任感,并不利于长远发展。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体验、感受、纠错与调整,更需要丰富的自然环境去激发和培养其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一味填充或塞满他们的时间,要求他们做着不喜欢的事情,只会消耗真正的学习兴趣与乐趣。

当然如果孩子真喜欢一件事,也不意味着能坚持下来。

往往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只为其兴趣买单,关键是能够用心了解,耐心陪伴,并在陪伴中理解和帮助到孩子,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这份兴趣所带来的成长乐趣。

好的教育能够激发潜力、培养能力,提升意志力。但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并尊重孩子。

而父母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3

关注行为,忽视心理需求

小洁(化名)的父母离异了,她随妈妈生活。平日里还算乖巧,只是对学习没兴趣,当然她也没其他兴趣爱好,手机是唯一能吸引到她的东西。

很多时候小洁做什么都需要妈妈提醒,小洁想做什么的时候,也习惯征求妈妈的意见。

在我的建议下,母女俩制作了一个亲子沙盘。

整个过程中,小洁并不关注妈妈拿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反复用门、用栅栏和沙坑弄出了一条清晰的边界,可惜妈妈始终没有关注和理解到,一而再,再而三地闯入小洁已经很狭小的空间里。

小艳(化名)快中考了,成绩不理想,在一次与妈妈的冲突后出现了自残行为。

还有很多像小洁和小艳一样的孩子,有着不被大家所理解或接纳的偏差行为。

这些行为不是无由来的,大多是因某个阶段的成长任务受阻,导致身心得不到正常的滋养与发展,不能正常处理情绪和应对问题,积累成“疾” 的。

每个问题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被忽视了的需求。比如:

一个幼时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常常会变得胆小怕黑,难以适应新环境;

一个做作业拖拉磨蹭的孩子可能是害怕达不到父母的完美要求或逃避更多的学习安排所致;

一个老在课堂上插话打诨的孩子,为的只是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

一个不敢挑战难题的中学生可能是习惯了被肯定,害怕面对失败......

行为是内隐的心理,心理是外显的行为。

父母的焦虑、亲子冲突多源于对孩子心理需求的无知,习惯盯着孩子的行为不放。

如果父母肯花点心思去了解,发现到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着的需求,不仅能有效的帮助孩子应对和处理问题,还能促使孩子“问题”行为的消减。

4

学习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每次做家庭教育讲座时,我常会问父母们:你们对孩子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得到的回答通常都是健康、快乐、善良等等。

我总会笑着反驳:爸爸妈妈们总是言行不一呀!这只是你们嘴上的期待,其实内心深处最在乎的还是孩子的学习。

这话一点也不假,甚至毫不夸张。

在父母的眼里,学习好的孩子是个宝,学习差的孩子如同草。只要学习好,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成绩差,什么问题都可能被放大。

不管孩子身心健康与否,学习都是父母甚至外界评价他们的唯一标准。

在“分数、名次、名校”面前,父母盼望的只是优秀,看不到孩子的需求,也发现不了孩子的独特。

这些孩子更像是被父母的焦虑、期待和要求推着走,逐渐丧失个性、活力、目标,甚至思想。

正因如此,尽管物质丰富了,学的东西多了,但得“空心病”的孩子却越来越多。(空心病指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症状是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不少求助心理咨询师的父母,真正担心的是孩子不去学习,而不是孩子的情绪、情感、人际关系或适应力等方面出了问题。

当孩子出现成绩大幅度下降,沉迷手机,甚至厌学休学时,父母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冲冲地跑来。但无论孩子是抑郁了、焦虑了、哪怕是有自残自杀的倾向,都不是父母焦虑的最高值。

真正能引发父母高度恐慌的只有学习一事,父母带孩子来解决心理困惑最重要的原因是想让孩子尽快回归学校,重启学习状态。

不可否认,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很重视教育,为了成为足够好的父母,参加过各类培训,阅读了不少书籍,但依旧教出了种种“问题”的孩子。

原因很简单:这类父母学习与调整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教养出“身心健康且能够活出自己人生”的孩子。内心深处仍是抱着对“学习优秀”的期待。

抱着这样目的,无论怎样调整与改变教育方式,潜意识里的期待总会被孩子特别是青春期孩子敏锐地捕捉到,孩子当然不会认可和接纳父母这种“虚假”式的成长。

这样不真实的父母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厌恶与叛逆。

最令人痛心的是,在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有些孩子问题或状态得到了缓解,但情况稍稍好转,父母想到的第一件事仍是学习与成绩。

父母也会困惑:难道学习不重要吗?学习当然重要。学习是终身且漫长的过程。

真正的学习从来不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上。过早地加压和局限,只会剥夺掉孩子的学习兴趣、动力、自主性、责任感、思维力、创造力......这样的孩子又能跑多远!飞多高!

我们反复强调过孩子的问题不是一日形成的,也不会一日消除。

厌学网瘾、叛逆、抑郁、自残......这些行为只是结果,不是过程,更不是原因。

在孩子出现这些“行为”前,父母如能投入更多的关注,及时发现问题,尽早介入与干预,这些问题或许不会出现。

即使出现了,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给孩子充足理解和支持,也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最近我在阅读一本书《什么是最好的父母》,有句话特别能触动我:当孩子的养育不尽如人意时,只是知道原因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必须考虑“从现在开始怎么做”。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理解、支持与引导,才是最好的教育。

这种教育其实不在于花多少钱,也不一定花多少钱,而取决于你用了多少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父母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发展规划的能力,而不是安排或替代规划。

每个孩子都能活出自己的人生,父母只需要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而不是活成别人的样子。

这样的教育,才能帮助父母从焦虑中走出,清楚地看到孩子的优势,挖掘孩子的潜力,培养并成就孩子的未来。

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的真正的觉醒与改变。

愿你们点个【赞】+【在看】,【分享】出去,和更多人一起成长。

本文为 大黄蜂教育 原创文章,作者:奔跑的肥猫,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hf-edu.com/3644/。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版权均归 深圳大黄蜂教育文化有限公司 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单位以任何形式分享、转载、盗用、镜像。

如果您的孩子或家人也有类似文中 《厌学、网瘾、叛逆、抑郁、焦虑....... 什么样的父母更容易教养出“问题”孩子(孩子压力大厌学焦虑抑郁怎么办)》 问题困扰,可扫 网站右侧的二维码 或 点击手机底部的 课程报名 获得专业指导老师的帮助。


最新一期训练营报名中:https://sem.dhfjy.com/promotion/index?id=2&clickid=dhfedu,点击左边网址链接付款报名,仅需29.9元本站专属优惠),即可体验一周(上课形式:直播授课+不限次回放+导师辅导)。

支付成功后请发送订单号、付款成功截图并附上姓名、联系方式(手机号码或微信号)至 我们的专属邮箱 raoyu@dhfjy.com,邮件标题请注明付款成功日期时间(如:2023.06.01 15:23:15 我已购买体验课程,请尽快安排老师联系我),我们在确认后将会安排老师一对一提供上课指导及咨询服务。


Tips

1、本站内容精彩导读 ,点击快速定位问题:https://www.dhf-edu.com/daodu/

2、大黄蜂教育各大平台官方账号链接地址汇总:https://www.dhf-edu.com/huizong/

(0)
上一篇 2023年 5月 6日 上午10:02
下一篇 2023年 5月 6日 上午10: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