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要看心理医生时,TA在说什么?(孩子厌学看心理医生管用吗)

当孩子说要看心理医生时,TA在说什么?(孩子厌学看心理医生管用吗)

2022的尾巴,大黄蜂教育为家长们开展“当孩子说要看心理医生时,TA在说什么?”线上主题分享。其实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很多心理或行为的问题都是有因可循的,孩子正处叛逆期不是唯一答案。那么,当面对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时,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处理呢?

错过了这次线上分享会的家长,不防看看这篇分享会整理稿,一起寻找答案吧。

分享会缘起

首先,要感谢省实心苑的苏老师及其他老师的辛苦组织。这个主题是苏老师提出来的,我想这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和她都会发现,现在来寻找心理咨询帮助的孩子越来越多,呈现出一种逐年上升的势态,而且年龄越来越小。过去在大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已经提前到高中、初中、甚至是小学,一些神经症问题,比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等,也在中学生的身上普遍出现。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和儿童工作,大黄蜂教育作为一家专门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机构,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的经验。

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是中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挑战,也是世界范围内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WHO在2014年的《世界青少年健康报告》指出:2012年全球有大约130万青少年死亡,15-19岁为高风险阶段;自杀是全球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死因;抑郁症也是重要原因。

该报告还指出,一半的精神心理疾患开始于14岁,然而大多数问题因没有得到识别诊治,对一生精神健康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儿童青少年阶段进行诊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将获得较好效果比成人阶段更为有效。

这也是我为什么离开医院,创办了这家专门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机构的原因之一。当时在医院的时候,每年暑假、寒假病房都会接收到大量的孩子过来住院。这些住院的孩子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有的甚至出现幻听、幻觉等精神分裂症的表现,令我非常非常的痛心。如果家庭、学校、社区等及时地关注和重视,如果我们及早地发现和干预,这些孩子是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的。

01 我们的孩子确实不同当年

很多家长可能会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那么多?我们过去家庭经济条件那么差,吃了多少苦,不照样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工作,如今的孩子怎么就那么脆弱,一点不像我们当年呢?

是的,现在的孩子确实和我们当年不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们生活的环境。人是无法离开环境存在。孩子成长的环境包括社会大环境和父母建立的家庭环境。当下我们的时代是怎样的快节奏,高焦虑,我想各位家长一定都有深刻的体会,无需我多说。

另一个不同是如今的孩子确实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特征。这些是70后,80后的父母身上没有的。

特征一 孤独感

他们非常的孤独,大部分是都市钢铁丛林里的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去上班了,只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陪着她。老人家最紧要的任务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能带孩子出去体验和感受,去寻找其他小朋友玩的不多。

在咨询室里的孩子,一旦你被允许进入他们的内心,你就会发现他们深深的孤独感。如果在某一个时刻,你告诉他你感受到了他的孤独,他们的眼泪就会告诉你,他被理解了。

有一个高二男孩,成绩非常优秀。他是通过我们的公众号主动来找我做咨询的。他的爸爸很不理解,认为他的孩子无论是哪个方面都是优秀的,怎么会要来做心理咨询呢。事实上,恰恰是那些优秀的孩子才会主动寻找帮助。

在咨询的时候,这个孩子跟我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有一天,他突然不想上学了,就待在家里,坐在床边上看着那个窗外的雨。就这么看了整整的一个下午,没有上网,没有打游戏,没有玩手机。请各位家长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感受一下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孤独感。

还有一种孤独感,来自于和人的关系。现在的孩子不太容易和别人建立关系。他们缺乏和别人建立深度链接的能力。所以,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会热衷于养猫狗等宠物,但是在维护亲密关系方面困难重重,有些索性不恋爱、不结婚,保持单身,没有亲密关系。不能和他人建立深层的连接,没有亲密关系的滋养,孤独感是无法消弭的。现在还做咨询的孩子当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因人际关系问题前来求助。

特征二 激烈的竞争

现在的家长大部分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也寄予厚望。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孩子不得不从小就参与到高度的竞争当中去,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考试焦虑和学业焦虑。

有一个初二女孩子因为焦虑问题来到我的咨询室里面,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中等偏上,但是她对自己有非常高的要求,每天给自己安排了非常多无法完成的任务,然后自己被这些任务压垮到崩溃。这个孩子去过其他机构,也去过医院,症状都没有缓解。当她来到心悦如海,我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她看起来非常开朗,热情,有礼貌。这是很多好学生的表现,很多家长不会想到,这样乖乖的孩子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当咨询关系建立后,她真实的一部分开始暴露出来。她打了一个这样的比喻,她说她现在就像一辆开在高速公路上的一辆车,旁边的车都在她旁边,开得都比她快,后面的车又在追赶她,她被所有的车困住了,她想走得更快一点,可是她动不了。

特征三 现实感较弱

孩子现实感比较弱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太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了让孩子参与现实世界的重要性,把一些本来应该孩子参加的活动,让辅导班、补习社取代了。其二,除了学习,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一些事务的可能性。其三,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网络,于他们而言,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密不可分。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诸如价值感、满足感、成就感都可以虚拟世界里面获得。由于缺少和真实的世界接触,真实的世界是雾蒙蒙的,虚拟的世界反倒是更有现实感。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以高考状元身份考入中山大学的大三学生。到了大学之后,他开始沉迷网络游戏,能够不吃不喝连续不停地去打游戏,甚至到觉得吃饭都多余的程度。这导致他一方面门门功课都挂科,被学校警告退学,另一方面长时间的日夜颠倒,吃饭没有规律,身体状况非常糟糕。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父母不得已找了学校办了休学,然后通过介绍找到了我。经过半年左右的咨询,他已经顺利地返回学校,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这绝不是个案。在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里,不乏这种千辛万苦考上名校,却因疯狂游戏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这些从小在父母、学校高压管理控制之下的学霸、乖孩子,一旦考上大学,离开了父母之后,他们就如脱缰的马,无法控制自己。

特征四 思考能力强

他们从小不愁吃,不愁穿,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强,思维能力也非常的强,而且他们思考的问题都非常的形而上,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为什么要努力等等。表面上他们看起来吊儿郎当,对很多事情漫不经心,其实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会考虑很多哲学层面的问题。

大黄蜂教育特别为青少年设立了一个心灵树洞。他们可以通过树洞,匿名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些孩子问出了都是哲学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存在?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当了解到自己的孩子有这些特征的时候,我们就会对他们多一些理解,理解他们的孤独感、他们的压力,以及他们的虚无感,理解他们很多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上面的每个特征都值得家长去细细体会的,不能依据旧有的经验来对待现在的孩子,必须更新自己的认知,增进对孩子的了解才真正帮到孩子。其实不仅仅是家长,教育者也需要了解被教育者的特点。但现实是,很多教育者们并不了解他们。如果你打电话去问这些孩子的老师,孩子有什么问题,他们经常会说不学习、上课睡觉、回家不做作业、对自己不负责任等等。孩子们无法真正敞开心扉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大人也不理解,所以这一代孩子的困扰是得不到上一代人的帮助。

02 青春期的孩子怎么样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阶段最为敏感。第一阶段是4-6岁,在这两三年里,孩子从家庭感受到了生存中最基本的要素,并对性别及环境有了最初的认知,也是人际关系的基石。第二个阶段就是青春期,它是在第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换言之,青春期的质量取决于4-6岁阶段。比如一个女孩子在小学前没有得到足够的父母关爱,那么步入青春期时,她就有可能早恋厌学、与老师作对……;一个男孩子也有可能因童年阶段与父母的不良关系,而在青春期发生一些反常现象,比如网瘾、打架、早恋或逃学等。

青春期常见问题:

1.学业焦虑的问题

2.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冲突问题

3.同伴交往问题

4.青春期性困惑

这些问题近年都有增长的趋势。另外,近几年青春期孩子的神经症也在高发,比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这些神经症一定是从小时候开始慢慢积累而成的,但是由于家长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等到孩子青春期就开始暴露出来了。

所以,青春期是孩子最重要的时期,也是父母最重要的时期。一个人要想这辈子心理健康,成年后不找心理医生,青春期是人生最后一次的调整机会。这个时期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是很容易得心理疾病的。其实我们做成人心理治疗的,治疗后期绝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处理患者青春期遗留下来的问题。

在青春期,他们需要以一个即将成人的人的身份重新设定各种客体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和父母的关系的重新定位。他们的反叛便是对自己和父母关系的一个测试——通过反叛他们要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走到什么程度能够怎么回来。也就是说他们要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依赖性。他们对父母的愤怒,在家庭里面挑起一场场的冲突,都是在测试父母对自己独立性的接纳程度如何。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在这样的测试面前考试不及格。父母往往焦虑得不行,甚至崩溃。我从多年的咨询经验不难看出,无论是考试压力,还是拒学问题、早恋问题、厌学问题、网瘾问题,如果我们的父母在这个阶段能够在青春期孩子的攻击下“存活”下来,能够给予正确稳定的引导和关爱的话,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青春期孩子的典型特征:

1、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增多。

2、自我意识增强,被关注的感觉增强了,对自身形象的关注。

3、磨蹭,拖延。

4、亲子冲突加剧。

5、向初中和高中过渡的压力。

6、与他人争辩;理想主义和批判主义;固执己见。

7、渴望获得私密的空间。

8、对科技有浓厚兴趣;喜欢社交媒体。

9、房间凌乱。

10、睡眠周期后移(渴望成为“夜猫子”,周末睡懒觉)

青春期孩子的不典型特征:

1、强烈的、痛苦的、持久的情绪;危险的情绪依赖性行为(比如自伤、暴食-清除或不吃东西)、抑郁症或惊恐发作;自伤或自杀的想法。

2、社交恐惧或退缩;完美主义和不切实际的标准;酗酒、清除或限制饮食;强迫或忽视卫生。

3、注意力过度分散以致不能完成家庭作业或项目,经常迟到。

4、言语或身体攻击,离家出走。

5、 拒绝上学;欺负或被欺负;与学校或同龄人缺乏联系;逃学、学业失败或辍学

6、对社会规则和习俗的反叛;给家庭成员、教师或其他权威人物造成麻烦。

7、 与家人隔离;沟通中断,经常说谎和隐瞒。

8、 花大量时间使用电脑,长时间浏览高风险网站;随意会见网友;在社交网络上透露太多信息,博客、微博、微信发过多的消息(朋友圈)。

9、房间里出现旧的腐烂的食物;找不到生活必需品;脏衣服长时间堆在地上。

10、经常熬夜;周末几乎整天睡觉;由于睡眠不足经常迟到或不上学。

当孩子出现了上述情况之后,家长要特别注意,要重视起来,积极予以治疗。

03 中国式家庭=?

网上有一个非常流行的等式,叫中国式的家庭=焦虑的妈妈+缺席的爸爸+问题的孩子。这个等式对不对?是对的,能概括一部分中国家庭现状。但是,在多年的青少年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会有另一个等式在心里逐渐清晰。

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不同于其他任何关系,孩子和母亲的心是连在一起的,他们能完全感受母亲,会把母亲的情绪背在身上的。如果妈妈焦虑,孩子会去承接妈妈的焦虑。孩子会为妈妈付出一切。过去,我们常说母亲为了孩子做出多么大的牺牲,事实上恰恰相反,你不知道孩子有多么爱妈妈,愿意为妈妈付出一切。如果妈妈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希望孩子能够赢了别人,那么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对学业成绩的错误认知就已经构建起来:学校就是竞争场。这样的认知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如果当孩子出现了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问题时,这个时候妈妈再说“成绩没那么重要”,“这所学校学不好,我们转到其他学校”这样的话,已经来不及了,要改变也很不容易。

现在的中国挺流行批判爸爸的,父亲被认为中国式家庭的根源,“丧偶式育儿”也是传播很广。无数的妈妈在抱怨自己的焦虑就是因为另一半的不负责任。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父亲,在战场上牺牲了,那时候他的孩子才刚出生没多久,但是,孩子从来没有认为父亲不在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一直很自豪的跟小伙伴说自己的父亲是个英雄,他长大以后也会像父亲一样做一个伟大的人。”

这个父亲是个真正缺失的父亲,但为什么对孩子的影响却如此深远?因为他的妈妈告诉他,爸爸是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的大英雄。事实这位父亲并可能不是在杀敌中牺牲了,或者是在逃跑时被流弹炸死了。

弗洛伊德说过:父亲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规则和纪律。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然而在现代社会,女性对另一半的依赖和信任都不再像过去,她们会转而把所有的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心里未被成长的部分被严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种身心疾病来表现;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但当孩子开始失控,整个家庭系统会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一个高二的男孩子,断断续续有两年时间不去上学,他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门,只有外卖到了才出去。他也不愿意来做心理咨询,一提到就发脾气。他爸妈无计可施,只好听了我的意见,夫妇俩自己来见我。当他们来到咨询室时,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出现了:这对夫妇坐得非常远,当谈到孩子的情况时,两人总是互相指责,很难有一致的时候。后来孩子妈妈又单独来找我咨询,我才了解到这对夫妻之间存在严重的信任问题。先生常年不在家以躲避抱怨的妻子,为了逃避痛苦妻子也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无暇无力顾及孩子,孩子交由奶奶照顾。然而现在,因为孩子的问题,父母都回到家里,他们一起想办法,找我做咨询,妈妈开始放手工作,天天在家陪他,爸爸也回到了家庭。这就是孩子乐于见到的情况。

还有一个抽动症孩子的案例。父母带这个孩子到各大医院求医问药,也没有办法。最后被推荐来到大黄蜂教育,通过和父母沟通,我了解到他们准备等孩子小升初考试后就离婚。他们向孩子隐瞒一切,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可是当我和这个孩子工作的时候,他告诉我,“我早就知道了。如果我不生病的话,他们早就离婚了。”

所以,“焦虑的妈妈+缺席的爸爸+问题的孩子”现象隐藏的是家庭问题:夫妻间存在矛盾。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夫妻间情感生活的部分,出现问题后没办法良性地交流和发展,然后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理所当然地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 时间一长,男人觉得自己在家里没有位置,索性破罐子破摔,不再回家。女人因此更加焦虑,更把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死循环,它掩饰了很多问题,让病态的婚姻得以维持。

因此,我心里的那个等式是:中国式家庭=不会处理情感问题的夫妻+背负家庭问题的孩子。

04 不要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

在临床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家庭功能良好,父母教育水平很高,懂一些心理学教育知识,再忙也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即使如此,他们的孩子仍然有问题——只能赢不能输,外表看起来阳光开朗,骨子里孩子脆弱敏感。就像桌子上的陶瓷杯子一样,看起来很美,却易摔易烂。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很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者失望。他们把孩子保护地太好。这样当孩子长大,面对正常的挫折,他们就以为出了严重的错误。

有一个从广西来找我做咨询的孩子。他的爸爸是个公务员,妈妈是一位老师。在他四岁的时候,有个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得了白血病,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父母觉得死亡是一个可怕的消息,就向他隐瞒了真相。于是,这个男孩发现他的朋友莫名其妙地从自己的世界里消失了,没有人告诉他,他的朋友到底去哪儿了。他充满了困惑,又有些愤怒,同时又很害怕和难过,可是他什么也不能说,因为看起来一切都是正常的。本应该属于他的痛苦的感觉都被剥夺了,他没有机会自己去体验和感受,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也是不正常的。人的成长道路上是有很多坑的,如果一开始父母为了保护孩子,提前把这些坑都填平了,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学会自己跳。以后再遇到更大的坑怎么办?我们的父母总是能帮到他吗?一个孩子是在不断地跳坑的过程中,才能持续地获得生存和独立的能力。作为父母,要控制住自己去帮孩子填坑的冲动,要学会放手,不要过度保护和控制,不要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除非你在内心不愿意孩子长大,不愿意孩子离开你。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自恋型父母,他们过度关注孩子的成功,渴望孩子在学业、运动、音乐等各种方面取得成绩。他们看重成败,要求孩子一定要。他们的身份建构于他人的赞美和认可之上。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有一个假自体,习惯于取悦父母,非常焦虑,极低的自我价值感。到了青春期的时候,顺从和反抗的冲突非常激烈,这些孩子是自伤自残的高发群体。

最后我想说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并不可怕,事实上他们像我们生命中的天使一样,在提醒身为父母的我们思考,如何勇敢地去面对自己,自己为自己负责,如何用自己的生命状态影响和示范孩子,这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本文为 大黄蜂教育 原创文章,作者:奔跑的肥猫,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hf-edu.com/1649/。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版权均归 深圳大黄蜂教育文化有限公司 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单位以任何形式分享、转载、盗用、镜像。

如果您的孩子或家人也有类似文中 《当孩子说要看心理医生时,TA在说什么?(孩子厌学看心理医生管用吗)》 问题困扰,可扫 网站右侧的二维码 或 点击手机底部的 课程报名 获得专业指导老师的帮助。


最新一期训练营报名中:https://sem.dhfjy.com/promotion/index?id=2&clickid=dhfedu,点击左边网址链接付款报名,仅需29.9元本站专属优惠),即可体验一周(上课形式:直播授课+不限次回放+导师辅导)。

支付成功后请发送订单号、付款成功截图并附上姓名、联系方式(手机号码或微信号)至 我们的专属邮箱 raoyu@dhfjy.com,邮件标题请注明付款成功日期时间(如:2023.06.01 15:23:15 我已购买体验课程,请尽快安排老师联系我),我们在确认后将会安排老师一对一提供上课指导及咨询服务。


Tips

1、本站内容精彩导读 ,点击快速定位问题:https://www.dhf-edu.com/daodu/

2、大黄蜂教育各大平台官方账号链接地址汇总:https://www.dhf-edu.com/huizong/

(0)
上一篇 2023年 4月 18日 上午10:02
下一篇 2023年 4月 18日 上午10:02

相关推荐